
第126章
上一章:第125章 | 下一章:第127章 |
亲们,电脑与手机端都用www.xiuluoxiaoshuo.com打开访问,非常方便,一定要记住哦。
玉门关口。
当韩荣昌终于看清对面那个从关门下现身,正朝着自己大步走来的人时,他回过神,急忙翻身下马,带着身后的人奔迎而上,跪在地上,叩首呼叫万岁。
李承煜停步,两道目光迅速地掠过他身后的人,却未见到自己等待中的人,面上的笑意便就消失了,道平身时,语调已是变得有些不悦了。
韩荣昌不敢起来,让自己的额头深叩于地。
李承煜再次看了眼他身后的人,微微眯了眯眼,拂了下手,屏退他身后以及两旁的护卫,慢慢踱步到他身侧,低头俯视着跪在地上的韩荣昌,冷冷地道:“朕命你带回来的人呢?”
韩荣昌还是一动不动,依然叩首于地,口中只说:“臣有罪!臣死罪!”
李承煜再也忍不住了。
他隐忍等待如此之久,终于等到了这一日。
他几乎已是迫不及待了。为此甚至不顾郭朗等人的劝阻,将京都的护卫之事交给崔铉后,以出巡为名,带了从前曾在河西平过叛的陈祖德,一路微服,行至河西。
现在,这个韩荣昌自己回来了,但她呢?
“朕要的人呢?朕命你做的事,你敢不做?”
他声音冰冷,目光阴沉,透出几分杀意。
韩荣昌终于抬起头:“陛下,臣便是熊心豹胆亦不敢不从陛下之命。臣若没有将人带出,又怎敢自己独自归京?”
“那她人呢!”
李承煜几乎是暴怒了,厉声喝道。
“王妃她……她在路上人没了!”
韩荣昌战战兢兢。
李承煜惊呆了,待反应过来,俯身,手狠狠地攥住了韩荣昌的衣襟,差点将他整个人从地上给拖起来:“你说什么?你敢骗朕?”
韩荣昌满面悲苦:“臣不敢!臣收到陛下之命后,寻了个机会,将王妃带了出来,日以继夜上路,一心只想快些将人带入京都,好向陛下复命。算是有惊无险,数日之前,终于到了白龙堆。就在臣以为就能将人送入关中,谁知那日经过鬼堆,遇了一场大沙暴,当时飞沙走石,不能视物,骆马受惊奔窜,臣亦被沙堆埋住,待脱困而出,王妃已是不见。风暴过后,臣四处寻找,王妃却再无下落,最后只在附近大约两里外的沙堆旁,寻到了这一只鞋履……”
他抖抖索索地从随身的一只腰袋中取出一只女子的绣鞋,双手捧了上去,叩首哀嚎:“臣死罪!辜负了陛下对臣的厚望!”
李承煜双目圆睁,盯着韩荣昌手中的绣鞋,慢慢伸手拿来,捏了几下,突然目露凶光,抬脚,一脚将韩荣昌踹翻在地,拔剑:“韩荣昌,你当朕是三岁小儿?竟敢拿这话来诓朕!朕看你是活腻了!”说完便狠狠刺下去,一旁韩家家将扑了上来,硬生生以肩受了一剑,不顾伤口汩汩渗出的血,随即趴在地上叩首:“陛下!韩氏几代忠臣,将军对陛下更是忠心耿耿。收到陛下之命,立刻便就抛下一切将人带了回来!此为全然之意外!陛下若是就此杀了将军,怕将寒了天下忠义臣子之心!请陛下再赐将军一个弥补之机!”
李承煜提着剑尖染红的宝剑,盯着从地上爬起来又朝自己下跪的韩荣昌,片刻之后,缓缓收剑,双目眺望了眼对面远处那片茫茫戈壁,从齿缝里挤着道:“给你一支人马,立刻带着给朕回去再找!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他说完,再次盯着韩荣昌,阴恻恻地道:“你若敢有二心,休怪朕不讲情面!”
韩荣昌知他暗指自己兄弟和韩家之人,连声应是,从地上爬了起来。
李承煜转头,正要命人给他派队人马同行,忽见关门之内,从远处纵马来了一名信使,那信使口中呼着急报,旋风一般冲到关楼之前,朝着这几日陪同皇帝在此的杨洪下跪,奉上一道密信,道是发自京都的八百里加急信报。
皇帝突然现身河西,杨洪此前根本半点准备也无。
他现如今是河西都尉,皇帝既到,前几日,自是放下一切事情伴驾巡边。巡视毕,这两日又引皇帝到了此处。本以为看过也就走了,不料御驾竟就停驻了下来。皇帝亦不说留在此处到底要做什么,他更没那个胆子去问。方才忽见关口外来了一队人马,那带头之人,他认了出来,便是之前奉朝廷之命送宝勒王归国的广平侯韩荣昌。不但如此,皇帝竟出关亲自问话,忽然大怒,又拔剑伤人。
他完全不知出了何事。正暗自费解,忽见京都送来了如此紧急的信报,不敢有片刻耽误,急忙接了,快步走过去禀了一声,双手奉上。
李承煜皱了皱眉,接过,破开火漆取出奏报,尚未看完,脸色便就骤然大变,冷汗瞬间湿透后背衣裳。
这奏报传来了一个可怕的消息。
京都出了大事。
就在他离开京都之后不久,前南司将军沈旸,竟出现在了东都。那东都令是他的人,领兵开城门迎接。他不费吹灰之力,拿下东都。
这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和沈旸一道入东都的,还有一个人。
那个人便是自己此前一直在暗查的楚王孙。
沈旸立那小儿为帝,发布檄文,声讨自己弑父杀君,随即领兵发往京都。
他的姑母长公主李丽华呼应,几乎是在同时,勾结了一群平日隐藏极深的大臣发动变乱。乱军于深夜同时攻打南司和皇宫两处。目的便是杀死崔铉,占领皇宫。
皇宫一度被占领,乱军当场杀了上官太后和宁寿公主。
唯一之大幸,是变乱最后事败了。
崔铉领兵平定叛乱。李丽华带着残余势力,仓皇逃窜出京。
京都中的大臣,以郭朗为首,泣叩皇帝,速速归京,以安定人心,平定叛乱。
李承煜双目圆睁,手微微颤抖,向天大吼一声,转身丢下杨洪和韩荣昌等人,厉声呼陈祖德,命连夜立刻归京。
杨洪和韩荣昌皆是吃惊。
尤其韩荣昌,那心更是忽上忽下,人也有点稀里糊涂。
事情还要从今早说起。
今早他派人将王妃写给秦王的信送上路,接着,带着改成男装扮作自己随从的王妃,继续踏上入关之路。不想上路还没片刻功夫,路上便遇一少年,十七八岁的样子,人黑瘦如猴,但目光机警,看着十分干练。
那少年自称费万,和王妃认识,说已在此处等了好几日了。
更叫韩荣昌惊讶的是,他是南司将军崔铉派来的。
少年当时打量了一眼自己,又看了眼改装的王妃,方见礼,开口说,皇帝出京,此刻人就在玉门关口。出京之前,命崔铉留守京都,但崔铉似是知晓皇帝指使自己绑王妃一事,竟私下瞒着皇帝,派这少年悄悄来此等候递送消息。
在韩荣昌的眼里,姓崔的是皇帝的心腹鹰爪。
昨夜王妃说她和他有旧,写信请他帮自己的忙,韩荣昌觉着有些意外。对他是否真的会应王妃之请出手帮忙,老实说,信心也不是很大。
而此刻,他彻底地相信了。
只要自己递上王妃的信,那姓崔的定会帮忙。
倘若不是亲眼所见,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竟胆大包天,欺君至此地步。
震惊过后,韩荣昌立刻阻止王妃入关,说自己到时能够应付,让王妃放心,绝不至于有性命之忧。
那少年建议王妃掉头立刻回去。而这时,韩荣昌才知道了另一件事。
王妃说她可能有了身孕,是路上察觉的,此刻回去,路途太过遥远,有些不便。她原本的计划是入关后悄悄至上郡她义父姜毅那里先躲一段时日,既等崔铉那边的消息,亦是略作休息。如今情况既有变,无法入关,那便改道去柔远先避一避,等皇帝走了,再另作打算。
韩荣昌听了,又是诧异,又是羞愧,更有几分后怕。
劫掠她上路后,他怕后面有人追上来,更怕耽误了皇帝给的期限,一路都在紧赶,路上辛苦至极。王妃有孕,倘因路上颠沛,万一有个闪失,他万死难辞其咎。
那柔远是玉门关外的一个小国,距此地二百里路,归属李朝,不但为河西都尉府担负瞭望的职责,也是从前商旅和李朝出关士卒补充给养的地方。因与河西距离不远,经年累月,如今那地方也居住了不少李朝之人。
为今之计,也只能这样。费万带人护送王妃去往柔远暂时落脚,而韩荣昌自己,继续朝着玉门而去。
他方才解释给皇帝的那一番话,虽是谎言,但那一带风暴凶险,流沙噬人,众所周知,皇帝就算不信,也是无法查证。
望着皇帝失态,随即掉头大步而去的背影,韩荣昌知自己应是过关了。方暗暗松了口气,忽见他又停住脚步,扭头看了看自己,又眺望了一眼远处的戈壁,似陷入踌躇。
李承煜对韩荣昌的那一番话半信半疑。
他这趟出京,名为巡边,实际上,是想亲自来这里接她。却没想到等着他的是如此一个结果。暴怒之下,方才恨不得一剑刺死韩荣昌。
若他真是疏于防范,令她不幸香消玉殒,他便是死一百遍也不足以抵消自己的心头之痛。
而他若是存了二心,企图欺骗自己,那更是罪不可赦。
但冷静下来,想如今朝廷将才凋零,而局面危急,尽快平叛为第一要务。正当用人之际,这韩荣昌毕竟也是能用的武将。
他犹豫了片刻,很快,压下那痛心之感,收回眺望远处的目光,命他一道回京,说罢带着人马,匆匆离去。
……
既知李承煜在前头等着,她自然不可能再自投罗网。
何况现在,她还有了身孕。
现在回想,应该就是那一夜他去霜氏庄园接自己回去后的事。上半夜他和她肌肤相亲,鱼水之欢,下半夜她醒来,在坞堡后的崖头找到了他。他抱她坐他怀中,和她同裹一袍,用他的体温替她御寒,第一次向她吐露他十六岁那年发生的事,而她,也第一次向他讲述她的“前世”,她那等来了他的“圆满前世”……
那一夜极是美好,美好到此刻想来,就好像才发生在昨夜。闭上眼眸,她似还记得他温暖的唇轻轻拂过她肌肤时带给她的颤栗之感……但算日子,其实已是四五个月了。只是自他走后,事一件接一件地来。她也不似若月王姊那般,有身孕的头两三个月孕吐得厉害。那段时日,因为战事,她忙得废寝忘食,连月事多久没再来了都毫无印象。也就是在被韩荣昌劫走上路后的这一个多月,她无事躺卧车中,方渐渐察觉自己胸脯和小腹的细小变化。分明胳膊和腰身,摸着似比从前还要瘦些,但胸脯却不知何故隆涨,小腹更不似往日那般平坦,亦微微隆起,再联想到自己已是许久未再来月事了,这才意识到应是有孕。
那一刻她心中充满了幸福和喜悦,甚至还有一种如在梦中的不真实的晕眩之感。
她终于有了自己的孩儿,她和李玄度的孩儿。
不知为何,在意识到自己有孕的那一刻,她便有了一种预感,这个在西域大漠中悄然孕育在她身体里的孩儿,一定会是个儿子。
他是如此的坚韧,却又如此乖巧。从他到来之后,每天悄悄陪伴着她,没给她添任何的麻烦。
她也一定要尽力地保护好他,即便境况如此之艰。
玉门关外出去,便是连片的荒漠和戈壁,无法停留。而柔远有一集市,各族杂居,去了之后,在那里悄悄落脚下来,先暂时躲藏几日,问题应当不大。
费万原本带了一小队人马,考虑到同行的话,目标明显,反而惹人注目,便遣散随从,只留了一人同行,路上走了一天,当夜,菩珠在车上过了一夜,第二天早上继续上路。
费万自己替她驾车,仿佛唯恐颠到了她,小心翼翼,稳稳行路。路上告诉她,他随身携了一支可暗藏连发的毒镖,原本打算等到人后先发制人杀了韩荣昌的,幸好昨日没有立刻动手。
菩珠印象深刻。两年前在福禄镇时,费万还是一个自诩轻侠的无赖儿,整日骚扰集市,镇民厌惧。而如今,他说话行事,精明又不失稳重,和从前相比,整个人犹如脱胎换骨。这两年,他跟着崔铉在京都这个名利场中摸爬,想必见惯生死杀戮,再不是从前赌钱摊边的那个无赖少年了。
菩珠正要应话,忽见晨曦之中,对面路上奔来了一匹战马,马上一个汉子,身着汉人军服,看着受了重伤,浑身染血,人几乎是趴在马背上的,见到他们,竭尽全力嘶声呼了句“关内人否?”随即似是再也支撑不住,从马背上跌落,一头栽倒在地。
费万立刻停车奔了过去,扶起那人盘问片刻后,匆匆奔回,向菩珠报告了一个惊人的消息。
这人是朝廷长年驻在柔远的戍卒,他共有五十名同伴。就在昨夜,他们偶然获悉一个惊人的消息,柔远王投向东狄,肃霜汗王拟派十万兵马从柔远取道,攻占河西。兵马已在路上,不日便到。他们想要回去通报杨洪早做准备,但昨夜尚未出发,便就遭到围攻。包括他上司在内的另外四十九人全部身死,他当时受伤假死,混在伙伴尸身当中,趁乱爬出来逃走,撑着一口气,只想回去通报消息。
若这消息属实,河西将遭大劫。
据菩珠所知,河西如今的常备军最多也就两万。而东狄这些年的袭扰,多是小股行动,似这种动员十万级人马的大战,上一回还是宣宁三十年,姜毅年轻时的事了。
费万神色凝重,菩珠更是心跳加快。
一种不详的预感,朝她袭来。
她想起前世的往事。东狄趁着李朝内乱攻打河西,十来城池相继沦陷。
那绝对是李朝开国以来,最黑暗,亦最屈辱的一段往事。
据说,郡城陷落之日,东狄人屠城,满城血流成河,死者枕籍,多达数万之众。
只不过前世那事发生的时点不是现在,要晚几年而已。
而难道这辈子,河西之难要提前发生?
她心惊肉跳:“宁信其有!你马上回去,尽快把消息传给杨洪!叫他务必做好准备!”
费万看着她,迟疑。
“我自己能回!”
费万咬了咬牙,吩咐同行的手下护好王妃,待要走,想了下,又从袖中取出藏着的镖筒交给她,教了下她如何发射,最后朝她行了一礼,随即上马,朝着玉门关的方向疾驰而去。
菩珠去看那士兵,发现他已断了气息,怀着敬重之心,和随从一道将他移到路边,掘了沙坑将他埋了,心中默默祝祷片刻,随即掉头回往玉门关。
东狄对河西一直虎视眈眈,想要控制这条李朝连接西域的通道。
肃霜汗既对河西发动了如此数量规模的大战,必是有备而来。
沈旸那边,倘若她想得没错,现在应该也有所行动了。李承煜离开京都,这于他而言,是个极好的机会。
现在,她除了入关避祸,也别无选择。好在照她的估算,李承煜此刻应该已经走了。
……
费万纵马狂奔回到玉门关前,表明身份入关之后,获悉杨洪昨日一早便就随了皇帝陛下离开,继续马不停蹄地追,沿途驿舍换马,终于在第二天,找到了杨洪,把自己得来的消息告诉了他。
杨洪大吃一惊。
他刚送皇帝离开,才刚回,便收到了这样的消息。
倘若这是真的,河西局面将极其严峻。
如此大事,他不敢立刻决断,安排人加强关门和长城的防守后,同时又派出探子去探听更多的消息。
当天深夜,他收到回报,消息是真。
他自己不敢擅离职守,派人连夜以最快的速度去追御驾,在靖关之前,杨洪手下的那名副将终于追上了皇帝,禀告消息,并提出了杨洪的请求,希望朝廷尽快增调人马来河西。
否则,以两万守备军应对十万人马,河西将危如累卵。
杨洪怎么能想得到,就在他派的人见到皇帝送去他的边关报急之前,李承煜也刚又收到一则新的战报,整个人正处在狂怒之中。
他刚获悉,他现在除了要尽快对付沈旸叛军和他手上那个用来与自己打擂的楚王孙外,北方边界也告急了。
肃霜汗王发动大军,正朝两国边界而来。若是让他越过,帝国北端的数郡几十县便就岌岌可危。
而雪上加霜的是,他现在还要应对已被传得天下几乎人人皆知的关于他是如何弑父杀君的可怕流言。
他正在今夜过夜的靖关驻跸地里和同行的陈祖德商议着如何应对,突然又得知河西也告急,整个人一僵,当时胸间便气血狂涌,喉头一甜,急怒攻心之下,竟吐出一口鲜血。
陈祖德大惊失色,慌忙上前扶他,连声劝他息怒。
李承煜稳了稳神,一把推开陈祖德,厉声吼道:“崔铉还能帮朕守住京都!你呢?朕的表舅!三朝元老,朕对你如此器重,你位极人臣,如今这等局面,你除了息怒,再无别话?”
陈祖德被皇帝的一番话给斥得面红耳赤,急忙下跪请罪。
李承煜双目血红,仿佛一头被激怒的困兽,在屋中来回不停地走动,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
陈祖德定了定神:“陛下,臣有一想法,但不敢说,怕陛下怪罪。”
“说!”李承煜吼道。
陈祖德咬牙道:“陛下,以朝廷如今的军力和钱粮,应对北疆和沈旸逆贼,便已捉襟见肘,若再分出去照顾河西,三头并进,臣怕三头皆失!”
李承煜道:“你何意?”
“陛下赦臣无罪,臣方敢言。”
“无罪!”
“为今之计,只有自断一臂,以保大局。舍河西,全力应对北疆与沈逆。陛下,失河西,后果不过是失西域罢了。从前先帝几代,西域又何曾真正由我朝掌控过?何况……”他顿了一顿,压低声,“如今秦王几掌控西域,河西若真不幸落入东狄之手,恰将他困住。到时,陛下坐山观虎斗便就是了。”
李承煜停在窗前,盯着前方河西的方向,身影僵硬地立了良久,慢慢地转头,咬着牙道:“若是如此,当如何行事?”
“陛下可命杨洪死守河西,再关闭此处靖关大门。没了后路,他便不得不全力以赴。门一关,亦可防内郡受波及,再生不必要的变乱。”
靖关是河西和内郡相互往来的必经关道,此关关闭,便就截断了内外交通。
李承煜沉默,起先一言不发。
一旦下令关了这道门,便就意味着两万将士和河西那将近十万的民众将极有可能陷入东狄铁骑的包围,没有任何的退路。
他的手微微发抖。
“陛下,此关乎大局!朝廷军力实在做不到三边同战。权衡利弊,取舍而已。待剿了沈逆,平定北疆,到时,若河西已入敌手,日后再行收复之事,则陛下之功绩千秋万代,除三皇五帝,谁勘相比?”
是啊,他是皇帝,天下至尊。一将功成,尚且万骨白枯,何况皇帝?
天下之人,皆蝼蚁罢了。
李承煜闭了闭目,深深地呼吸了一口气,终于下定决心,咬牙道:“便照你之策,准了!”
杨洪接连几夜无眠,焦虑万分,终于等来了皇帝的回复,命他全力以赴应对,说朝廷会尽快增派援兵。
他起先信以为真,再过一夜,非但没有收到任何关于增援的后续,反而获悉了一道于他而言犹如晴空霹雳的消息。
靖关的那道铁门,在皇帝出关之后,便就封锁关闭。任凭已经知道战乱消息想要逃难的民众如何聚在关门下叩门哀求,对面充耳不闻,毫无反应。
杨洪大怒,自己不敢走开,再派亲信前去质问,被那守关之人以一句冷冰冰的上命难违给顶了回来。
上一章:第125章 | 下一章:第127章 |